什么是脑卒中?

发布时间: 2017-01-18 14:56; 阅读次数:1175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因急性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局限或全面性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也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有50%~70%遗留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据统计,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约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死亡约120万。
    如果说脑卒中是一颗炸弹,那么它的诱因就相当于炸弹的导火索。过度疲劳、睡眠或晨起、情绪激动、洗澡时间过长、饮酒过多、旅途疲劳、心脏病、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疾病对心脑血管的急性伤害,失眠、饮食失调都是脑卒中的“导火索”。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占卒中发病总数的60%~70%。它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大多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而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部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多发生在60岁以上,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慢,10多个小时或1~2天症状才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轻,意识障碍较轻,多为非对称性偏瘫。
    另外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卒中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失,它是对发生严重脑血管事件的高度预警,出现此情况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出血”,占卒中总数的30%~40%,根据卒中的部位又分为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内动脉破裂使血液溢出至脑组织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或者脑底部血管破裂致使血液直接进入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多发生在60岁以下,活动中突然起病,数十分钟症状就可以达到高峰,多有高血压病史,有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表现,意识障碍重,多为均等性偏瘫。
    还有一种重要的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它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及颅内血管畸形。其主要症状为:剧烈的头痛(多数患者会将其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后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但有的患者会出现脑积水和颅内高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