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须知

发布时间: 2015-12-22 15:24; 阅读次数:1465

一、常用心血管药物服用注意事项

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病友对药物的服用方法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正确服用。要知道,错误的服药方法将导致药物的疗效减弱,甚至出现本该避免的副作用。因此,以下事项应引起注意:

1)服药前的准备:可以说,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产生好、坏双重作用。因而在使用药物之前,患者必须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师或药物说明书的指导,未经医师允许,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老年患者的服药剂量通常需要酌情减少,但又切忌自行减药或停药,而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增减。

2)服药时间:特别是对降血压的药物,服用时应该遵循规律、定时、不间断的原则。高血压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应服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最好在饭后服用,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事实上,所有易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的药物最好都选在饭后服用。用于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诸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片等)则应在睡前服用。

3)服药方式:某些常见心血管药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不同的服用方法,例如:当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时,应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切忌吞咽或嚼服,因为舌下含服是起效最快的方式。而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可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

4)联合用药:一般来说,大多数药物(在无特殊说明时)均应避免与其它药物、食物等同时服用。在临床上,很多药物虽未标明它们的相互作用,并不代表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相反,很多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拮抗、相互协同的作用,只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认识还不够。例如,美托洛尔片与西咪替丁片合用时,就会导致西咪替丁的代谢速度增快,而美托洛尔的代谢速度则减慢等等。

二、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

一般情况下,观察某种药物对某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单凭主观感觉做出判断。在临床上,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需要长期服药,故准确、科学地观察和判断药物的疗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患者需要正确了解药物起效的时间周期。因为无论什么药物,它的起效时间或者达到最大治疗效果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例如,临床上人们常用的ACEI类药物,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或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缬沙坦等药物的起效时间,大约需要在数周以后才能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2)患者对药物的疗效高低不能仅凭主观感觉判断。例如,一些无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血压达标以后,反而可能出现头昏症状,所以,在服用降压药物的时候,不以头昏是否存在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最终目的应使血压降低至目标血压值。

3)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例如,高血脂症患者往往无明显自我感觉,所以在评估降低血脂的药物疗效时,应以定期复查的血脂水平作为判断是否控制的标准。在临床上,许多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在使用药物治疗以后,症状缓解了,就误以为自己康复了,其实此时患者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若误判停药,是不可取的。

4)学会辨别不同药物各自的疗效。许多老年患者常常同时患几种疾病,吃的药多而杂,而各种药物之间具有相互拮抗或协同作用,患者一定要弄清楚各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作出科学判断。

三、正确认识并预防常见药物的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首先,患者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必须全面客观的权衡利弊,但也不必因过分畏惧或因噎废食而拒绝治疗

下面简单介绍常见心血管药物的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以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1.洋地黄类药物

这是心血管内科治疗心力衰竭时的常用药物,例如:“地高辛”是天使也是魔鬼,一方面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强心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在应用这类药物时,既不能不足又不能过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控制心衰,过量又会导致中毒。洋地黄中毒易发生于低钾低镁、缺氧、心肌缺血、用药剂量过大等情况时,其心脏毒性以心律失常为最常见,通常为多发室性早搏、阵发性或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分离等。为了防止洋地黄中毒,建议:①应当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橘子、牛奶等;对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补钾;②应避免与钙剂、抗甲状腺药物等合用,以免增加毒性;③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血钾;④产生恶心或心悸症状者应及时就诊。对可疑洋地黄中毒的患者应立即停药。

2.利尿剂

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片等,国产降压药物如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复方降压制剂中都含有利尿剂成分。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需重视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尿酸代谢紊乱等副作用,应观察有无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迹象出现,比如发生低钾血症时,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而螺内酯会致钾离子潴留,对已有高钾血症的患者须禁用。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注意:①定期复查电解质、血尿酸,单独服用排钾利尿剂时应注意饮食补钾,忌偏食;②采用联合用药,将具有排钾作用的氢氯噻嗪类与潴钾的螺内酯联合使用;③老年患者应当慎用利尿剂,因为它易致痛风、体位性低血压等;④定期自测体重,并按时记录。

3.β受体阻滞剂

使用诸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时,常见的副作用有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支气管痉挛等。因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注意:①患有严重心衰、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外周血管闭塞等疾病的患者禁用;②β受体阻滞剂停药时应逐步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事件;③服药过程中须定时监测心率,当心率较慢时,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停用或减量。
    4.
钙离子拮抗剂

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片、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等的副作用常常有头痛、颜面潮红、便秘,胫前、踝部水肿,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等。对通常有便秘的老年患者,可能还会加重便秘,这时可同时使用中药缓泻药物以减轻症状,必要时换用其它药物。胫前粘液水肿于活动后可能会减轻,必要时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ACEI诸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顽固性干咳,尤其在女性患者,这时可更换成副作用较小的ARB类,像替米沙坦、缬沙坦等。这两类药物对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的患者应禁用。

6.α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α受体阻滞剂有特拉唑嗪、哌唑嗪,均存在“首剂”反应,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之后突然停药,亦可发生晕厥。故对从事驾驶及高空作业者应当慎用,为减少发生晕厥及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建议起始剂量应从低剂量开始,并在睡前服用,缓慢增加剂量。

7.硝酸酯类药物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有口服、舌下含服、皮肤黏膜、静脉注射等多种给药剂型,用以扩张静脉血管、冠状动脉为主。因这类药物会使眼内压增高,故对患有青光眼的病人应当禁用。此外,对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及严重低血压患者也应禁用,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8.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是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出血,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等。阿司匹林容易导致消化道活动性溃疡并出血。因此,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①与食物同服或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②拟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人,应在术前12周停用一切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引起术后大出血。

9.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出血仍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特别是华法林有很多配伍禁忌,严重者还可导致颅内出血而死亡。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类药物;普通肝素与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大便潜血及尿隐血等。

10.调脂药

目前,常用的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两种。他汀类以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代表;贝特类主要有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其不良反应有肝功能转氨酶升高,对他汀类少数可有肌酶升高。在临床上,患者轻度转氨酶升高(低于正常值的2倍)一般不影响治疗,对出现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值的3倍)的患者,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转氨酶升高与用药剂量的大小相关。

11.抗心律失常药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美托洛尔、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它是一把双刃剑,通常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亦可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外的毒性,所以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需慎之又慎。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药物剂量并定期随访,必要时复查心电图、电解质等;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还需复查眼底、胸片及甲状腺功能等,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须立即减量或停药。

四、患者该何时停药换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或者终生服药。许多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自我感觉好了,常常自行停药或者换药,这都是不可行的。那么,

(1)明确出现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后,应考虑停药或者换药。

3)当药物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时,可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不是停药的指征,是否换药、停药应在医生严密监控和指导下进行,否则应继续原方案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