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发布时间: 2017-01-17 14:45; 阅读次数:109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骨代谢紊乱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常年的骨质破坏速度大于新骨生成的速度,使骨质中矿物质含量减少,骨质的微结构遭到了破坏,原本致密的骨头上出现了许多微小的孔隙,这种质的变化使骨骼的韧性减低,大大增加了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正在悄然增加,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1亿人,预计到2050年,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达到2.1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政府已经将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鉴于这种隐性慢性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以引起人们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视。
(一)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
     2.基础疾病史:糖尿病、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脂肪性腹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长期吸烟、饮酒、喝咖啡、可口可乐者。
     4.绝经后妇女、非自然绝经(卵巢切除者)。
     5.营养缺乏、低钙摄入。
     6.缺乏运动。
     7.日光照射少。
     8.胃肠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9.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抗惊厥药物、甲状腺激素等。
     10.白种人或黄种人中肤色较白者。
     11.性功能低下。
(二)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病因不明或存在无法去除的致病因素,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最为常见,约占骨质疏松症总数的90%。中老年人是发病的高危3 1 1人群。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3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说是人体骨骼发生衰老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当人们进入老年后,人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使得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和吸收作用显著增强,生成新骨的能力减弱,骨含量丢失,骨骼的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的数目减少,骨脆性大大增加,发生骨折危险性增大。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于某种确定的病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比如多发性骨髓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