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糖尿病发病逐渐趋于低龄化,儿童及青少年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儿童青少年学会(ISPAD)指南将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以如下顺序分类:
1 型糖尿病: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
2 型糖尿病。
3 特殊类型糖尿病:儿童时期时常见到这类患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包括β细胞功能的单基因缺乏、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内分泌胰腺疾病、内分泌轴病变、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导的等 8 类病因导致的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类较经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代表。临床符合率不少见,但是基因检测阳性率不高。而新生儿糖尿病中 30%~58% 是胰岛β细胞的磺脲类受体 Kir6.2 基因突变引起。
4 妊娠糖尿病:目前青少年妊娠并非绝无仅有,这类糖尿病青少年的相关问题应该有所认识。在我国,目前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仍以 1 型为主,约占儿童糖尿病的 90%;但 2 型糖尿病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有时区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类型很困难,看似 2 型糖尿病,仍应注意有 1 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可能。有条件的单位应进一步测定β细胞自身抗体和 C 肽释放水平,并通过对治疗效果的分析和一段时间的随访,对分型诊断有帮助。
青少年和儿童2 型糖尿病
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多,儿童青少年中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儿童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和成人 2 型糖尿病不同,其胰岛素敏感性会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的改变而降低。
临床表现:发病较隐匿,多见于肥胖儿童,发病初期超重或肥胖,以后渐消瘦,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部分患儿伴有黑棘皮病。此类患者在诊断 2 型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慢性并发症,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肝脏脂肪变性等疾病。青春期少女还应注意是否合并 PC0S。
治疗方案及原则:
健康教育:不仅针对 2 型糖尿病患儿个体进行健康和心理教育,同时更要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病情的控制尤为重要。
饮食治疗:饮食控制以维持标准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和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为原则,肥胖儿童的减低体重量因人而异。同时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热卡一般不超过 1200kcal/d。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在儿童青少年 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的控制和促进生长发育。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性别、年龄、体形、体力、运动习惯和爱好制订适当的运动方案。
药物治疗:原则上可先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观察 2~3 个月,若血糖仍未达标,可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以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由于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与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相似,有理由推测这些药物对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有效。药物的选择及应用基本上与成年人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未在儿童进行过全面的评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仅批准二甲双胍用于 10 岁以上儿童患者。用药应体现个体化,在多数情况下,特别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作为首选药物。与磺脲类药物相比,在控制 HbAlc 水平相当时,二甲双胍不易发生低血糖,同时有一定降低 TG 水平的作用。胰岛素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与儿童 1 型糖尿病相同。
此类患儿还应注意进行 SMBG。
控制目标:保持正常生长发育,避免肥胖或超重,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血糖 <7.0mmol/L,HbA1c 尽可能控制在 7.0% 以下。
定期随访,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和 HbAlc 的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的筛查:与成人 2 型糖尿病一样,对于儿童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也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筛查和预防。不定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以求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儿童及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准如下:
高危因素:超重(相对于同性别、年龄人群,体质指数超过 85 个百分点)合并以下任意 2 项指标: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糖尿病;高风险种族;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年龄:10 岁或青春期(如果青春期提前)。
筛选频率:每隔 3 年筛选一次。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州景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1089431号
|